浮漂的尾部差异:软尾与硬尾浮漂的深度解析

发表时间: 2019-08-14 13:38

浮漂是由漂尾、漂身和漂脚三个部分所组成的,虽然浮漂的主体是漂身,但是漂尾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学问,不同的漂尾对钓鱼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浮漂所使用的漂尾可以分为两类:软尾和硬尾。虽然仅仅只是漂尾上的差别,但软尾和硬尾浮漂在特性上的差异非常大,今天就来详细说一说软尾与硬尾浮漂的差别以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的特点

(1)空心塑料管与实心纤维

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相比,在漂尾的材质以及构造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软尾浮漂的漂尾是采用软性的塑料制成,也就是一支柔软的塑料空心管。而硬尾浮漂是采用有韧性的纤维制成,实心构造。因此软尾浮漂也被称之为空心尾浮漂,而硬尾浮漂也被称之为实心尾浮漂。

正是由于软尾浮漂的漂尾属空心结构,所以会更容易折断损坏,因此软尾浮漂的漂尾通常都比较短,一旦将软尾浮漂的漂尾设计过长则势必会进一步增大漂尾的损坏概率。相反,实心的硬尾浮漂虽然漂尾较细,但由于制作漂尾的纤维材质具有良好的韧性,所以硬尾浮漂的漂尾耐用性更强,不容易折断损坏。

(2)短尾与长尾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浮漂漂尾的长短对浮漂性能的影响,简单概括就是浮漂的漂尾越短,浮漂的稳定性就越强。浮漂的漂尾越长适用范围也就越广,越有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反常规鱼情。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在漂尾的长短上有着较大的区别,由于要控制漂尾被折断损坏的风险,软尾浮漂的漂尾较短,而硬尾浮漂的漂尾可长可短。因此软尾浮漂的稳定性更强,而硬尾浮漂中的长尾浮漂不仅能够实现钓远,同时还能够应对底层鱼离底觅食的复杂鱼情。

(3)漂目长短有差异

我们都知道漂尾越细的浮漂在钓鱼的时候所产生的信号幅度越大,因此这就等同于硬尾浮漂能够更清晰的体现出鱼咬钩时的信号,而软尾浮漂由于漂尾较粗,因此注定在鱼咬钩时,浮漂出现的信号幅度较小。正是基于这一点,软尾浮漂的漂目设计较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碎目”设计,而硬尾浮漂的漂目设计则较大。

(4)对浮漂吃铅量的影响

软尾浮漂由于漂尾内部为空心设计,所以比重会小于水,也就是说单独将软尾浮漂的漂尾放进水里,它是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硬尾浮漂所采用的纤维材质比重大于水,并且是实心设计,因此硬尾浮漂的漂尾如果单独放在水里,它会沉入水中。

这样的特点就会对浮漂整体的吃铅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同样的漂身,仅仅只是漂尾的不同,软尾浮漂的吃铅量一定会大于硬尾浮漂,因此市面上出售的软尾浮漂吃铅量都不会小于1克,即便是吃铅量小于1.5克的软尾浮漂都比较少见,而硬尾浮漂的吃铅量覆盖范围则较为广泛,小到0.4克,大到8克的都有。由于吃铅量的大小会直接决定浮漂本身的灵敏度,因此如果需要设计出一支灵敏度较高,吃铅量较小的浮漂,那么就只能使用硬尾。

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的适用环境

通过上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对软尾和硬尾的基本特点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总结一下二者的区别,无非就是漂尾粗细、漂尾比重、漂目大小以及漂尾长短四个方面的差异。因此在钓鱼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这四点差异,同时结合具体的鱼情,在软尾与硬尾浮漂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

(1)长竿钓大鱼用软尾浮漂,短竿钓小鱼用硬尾浮漂

由于软尾浮漂的漂尾较粗,并且灵敏度相对较低,所以在使用长竿钓大鱼的时候,搭配软尾浮漂就非常合适了。较粗的漂尾能够保证良好的可见度,而大鱼咬钩动作明显,力度较大,软尾浮漂灵敏度较低的劣势不仅不会显现出来,并且软尾浮漂还能够屏蔽很多小杂鱼闹钩的信号,有助于钓鱼人静候大鱼咬钩。

在垂钓小鱼时,由于小鱼咬钩的动作轻微,因此通常都会使用短竿搭配漂尾较细,灵敏度较高的硬尾浮漂。

(2)野钓使用软尾浮漂,黑坑竞技使用硬尾浮漂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软尾浮漂的使用比例远远不及硬尾浮漂,这也是由于前往黑坑垂钓的人越来越多所造成的。鱼身体健康,力量较强的野生鱼相比,黑坑以及竞技池中的鱼普遍有不同程度的受伤,再加上黑坑与竞技池水域面积小,水质较差,因而鱼的健康度相对较差。在这样的情况下,鱼在咬钩时表现出的最大特点就是动作轻微,如果使用灵敏度较低的软尾浮漂就很难清晰的体现出鱼咬钩的信号,因此在黑坑以及竞技比赛中普遍都会使用灵敏度较高的硬尾浮漂,而软尾浮漂大多是用于野钓。

另外,由于黑坑以及竞技池中的鱼均属人工喂养,鱼的习性与野生鱼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长时间经过人工喂养的鱼更容易离底上浮,因此在垂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离底接口,这就要求浮漂的漂尾要具有一定长度,从而便于钓鱼人捕捉浮漂在下降过程中出现的离底接口信号。漂尾较短的软尾浮漂行程较短,在需要捕捉离底接口信号时会显得非常吃力。这也是在黑坑与竞技比赛中普遍使用硬尾浮漂的另一大优势。

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的调钓差异

不少钓鱼人都是从硬尾浮漂开始学习钓鱼的,然后才开始接触并使用软尾浮漂,因此通常都会忽略硬尾浮漂与软尾浮漂在调钓方法上的差异,造成使用软尾浮漂时,调钓不当无法适应。在前面的内容中我已经提到,软尾浮漂的漂尾较粗,并且比重小于水,因此在调目和钓目都相同是情况下,软尾浮漂的剩余浮力会远远大于硬尾浮漂,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同样是调4钓2,使用硬尾浮漂时,双饵能够顺利触底,但是使用吃铅量完全相同的软尾浮漂,在调4钓2时双饵却不一定能触底,因为在漂尾的粗细差异太大,相同重量的饵团能够将浮漂下压的目数是不同的。这样一来,在使用软尾浮漂时就不能将硬尾浮漂的调钓方法照搬过来了。

(1)软尾浮漂的调目与钓目之差不能过大

我们在使用硬尾浮漂时,不仅能够看到调4钓2,调5钓2,甚至还能够看到调8钓3等较为夸张的调高钓低方法,之所以能够采用调目与钓目之差较大的调钓方式,是因为硬尾浮漂的剩余浮力较小,双饵重量足以把浮漂下压2目、4目甚至是6目以上……而这在软尾浮漂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使用软尾浮漂时,调目与钓目之差不能太大,通常都会采用调目比钓目高一至两目,以及调目等于钓目的调钓方法,甚至在很多时候还必须使用调低钓高的调钓方法来确保双饵躺底。

(2)软尾浮漂需要更精确调漂

在使用硬尾浮漂时,不少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钓手都不会追求非常精确的调漂,因为调目存在一至两目的出入并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并且在垂钓时可以通过修改钓目来实现调目与钓目之间的协调和匹配。但是使用软尾浮漂则完全不同,在调漂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后果。因此,使用软尾浮漂时必须严格按照调漂的基本步骤来进行,注重每一个细节,并且有时候还需要精确到0.5目以内。在调漂完成之后,至少还需要对调目进行一至两次的验证,确保符合预期的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