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中玺:潮砥,贵州的黄金海岸

发表时间: 2020-08-20 17:58


从思南乘船往下,经桶井、埋鞋溪到达德江潮砥。

潮砥古镇位于贵州德江县东南角,乌江东岸。处于这里的潮砥滩,是乌江自涪陵往上数的第四个断航滩,以“雄、奇、险、峻”闻名遐迩。素有“潮回喷怒雷,十里相闻”之称,当年川盐入黔在此并成了断头路。现虽被炸平,整治交通,但依然雄伟壮观。

此滩大约形成于五代后期。在喀斯特地貌的贵州高原,由于地质和地理结构的因素,乌江两岸的山峦曾多次垮蹋,无数巨石阻截河道,形成黄河壶口瀑布之势……断航千年的潮砥滩以及潮砥古镇的形成都曾因这一河段的山塌有关。


明朝进士思南文化名人田秋题写的“黔中砥柱”


潮砥在宋代叫叱吼滩,明代叫狮吼滩,《思南府志》描述说:“其水亦乌江之流也。洞下泻十余丈,声如狮吼,舟莫能行。”传说在中国上古时代,大禹奉玉帝圣旨,到神州大地治水,他疏通了九河之后,驾着五彩神牛来到乌江边上,从乌江源头疏理至此,突然遇上一只金毛孽狮,张牙舞爪,大声怒吼,挡住去道,因狮为兽中之王,神牛胆怯不敢前进。大禹见此情形,怒火中烧,手执赶山鞭,从神牛背上一跃而起,直刺金毛孽狮喉咙,孽狮不及躲闪,只见一股鲜血奔流如注,孽狮因剧痛狂吼不止。孽狮死后,化成了一座石山,其喉咙变成了出水洞,长年的流淌着永不枯竭的纯净泉水。狮吼滩也因此得名。从明景泰四年思南举人安康《狮吼飞流》一诗中得知,狮吼滩系明朝时旧思南十景之一。诗中形容此处“怪石成牛浮水面,洪涛如马走空中”。

无论是宋代的叱吼滩,还是明代的狮吼滩,我想其名大致取意为此滩如巨浪滔天,声如狮吼虎啸之势。到了清代,狮吼滩易名为潮砥滩。据当地人讲,潮砥滩之前又叫潮砥泊。《思南府志》中列有:“在狮吼洞下,水流至此,平静不泊。商人于此易舟而下,抵川江,连荆楚焉。”望文生义,清代的潮砥滩一名我想其意境更为合理一些。因潮字带水,涨潮时如惊涛拍岸;砥字含石,无数乱石堆满河道。既有动态,亦有静态,潮砥一词虽不及叱吼、狮吼那样的生猛、气势,但看似平常中却暗藏着玄理,给人以更多的回味与想象……


潮砥滩


从公元1958年上溯到1000多年,在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的时代,潮砥堪称乌江这一黔地“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由川入黔的巴盐、布匹、百货等便是通过潮砥,源源运往思南、石阡及遵义凤冈等地,又经陆路驮运至德江、印江等内陆山区。凶险而又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潮砥成为乌江航道上一个巨大的顿号,南来北往的船只运送的货物因这顿号而在此打住……

清光绪年间,朝廷在潮砥滩东岸沿江开凿栈道,平乱石而建石板街面,修成连接上下游之间的码头……潮砥于是便成了一个重要的货物中转站,成了旅人的驿站,各色人物在这里会聚,南商北贾在此云集,各种商品在这流通……由此掀开了潮砥辉煌的历史。直到解放初期,这里依然是民间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大大小小商船频泊的地方。

潮砥的两个码头,以滩为界,分上下码头。上码头处于峡谷口,向上的地势宽阔平坦,江面烟波浩淼。经过亿万年滔滔江水的冲刷洗礼,形成了江岸那号称“黔中第一金滩”其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沙质洁净的开阔地带。这一开阔地带便是当年思南来潮砥的商船卸货装盐以及商人们洽谈生意,相互交往的地方。而今,昔日的辉煌情景已不在。这里已成了晚饭后潮砥人乘凉休闲的地方,老人们聚在这里,看着日夜奔流的江水,想起悄悄流逝的时光,涛声依旧,不知带走多少难忘的故事,流淌着多少难言的情感。

沿着一条青石板路往北走约1公里,便到达了下码头。仰望头顶的山崖,千百年前山崩的痕迹依然可辨, 庞大的山体被自然的力量硬生生撕裂了一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有些至今依然横陈在河滩上,占据了大半河床,即便经过历年来的炸礁整治,江水航道依然小得像一条窄窄的水渠。下码头就处于这水渠约十米高的东岸上,由青石条铺就的阶梯直通江边。

据介绍,过去的下码头曾是人烟稠密的地方,沿江而上的商船不分昼夜停泊于此,整天整夜进行着贸易交往,画舫游艇往来于江中,江岸上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无数背老二背着山货从大山深处走进码头,又将换来的食盐,从这里背进莽莽的崇山峻岭中,清脆的打杵声、沉重的喘息声回荡在山间。

小小的古镇,当年竟拥有八大银号,据说思南、沿河、德江、印江等地的银票汇兑只能在这里进行;还有大大小小百家商号,操纵着贵州全省三分之一的食盐贸易……

可以想象,曾经的潮砥古镇是何等的繁忙与热闹,由川入黔的各地商人们全在此停下匆匆的脚步,他们穿着绸缎、摇着精致的纸扇,或走进岸边的花房,搂着相好,惬意的听着管乐丝竹声,或走进某户人家或客栈或茶铺,围坐在院坝里,听着乌江浩荡的涛声,讲述自己走南闯北的奇闻逸事,旅途的劳顿和风尘都在江声中涤荡干净。而船工纤夫们则聚在一个小酒馆里,或抽着旱烟或大碗大碗喝着烈性包谷酒。喝足了之后,便胡乱的吹嘘着荤素不一的故事,讲述他们在漫漫长旅中如何做一些偷欢的事。末了,为了增加人们的可信度,还来一句地道的土话:“哪个哄你是舅子!”那时,他们已全然忘了还守在屋子里的老婆。


美丽的潮砥镇


几多欢喜,几多悲歌,一切都已成为乌江河边的化石。

现在,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除了一堆化石之外,一切都显得平静。原修筑在码头附近的那些华光溢彩的酒楼、茶馆,灯红酒绿的戏院、花房在历次的大火与洪水中,只剩下断壁残垣,野草萋萋;那些进出上下码头的江浙湖广及本地商贾,船工纤夫,早已四散而去,不见踪影。潮砥,就像一艘已经完成了使命的木船,静静地停泊在乌江河畔,又像一个阳光下站着的老人,把生命的光环投影在了峡谷的绝壁之上。

现在的潮砥已没有了古镇的面貌,当年的一场大火与洪水,让历史变迁中的潮砥街道以及两侧的房屋早已没有了古韵古香的影子,一些低矮的砖楼和瓦房纵横交错的混杂在一起,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曾经商贾云集、富甲一方的潮砥古镇?繁华落尽,让人的心头莫名地涌起一丝惆怅。

虽然已找不到潮砥旧时的房屋楼馆及繁华的影子,但狭窄的街道上却呈现出另外一番特别的景象,除了一些公共建筑设施之外,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放着小山似的从沙滩或河底运回来的鹅卵石。

在千万年的岁月里,乌江两岸的崇山峻岭、千沟百壑里的大量石头被卷入水中,经乌江流水奔腾咆哮的力度和野性的长年剥蚀、冲刷、洗磨、流送及各种地质及外力作用下,从而形成了大量寓意深刻、引人入胜的图案石和造型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自然造化的石头,突然身价倍增,摇身而成了尊贵的商品。

自1989年开始,一些广西人便陆续的来到潮砥,在乌江河里寻找奇石。他们每年要来往三四回,并备有专职潜水人员和潜水设备,每次发车就是几十吨货。据当地人说,他们来采集奇石,主要是拿去出售,为大型的宾馆、园林提供货源。

当潮砥人认识到了江里的鹅卵石块也能换成钞票时,便步广西人后尘纷纷的盯上了乌江石,每家每户的派人开着车,驾着船整日的围着乌江河忙个不停,从河底开采出来的大小石头堆满了河滩,塞满了屋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江航运曾造就了潮砥历史的辉煌,当现代交通将潮砥推向市场边缘并被人们日渐淡忘的时候,乌江又以其石头养育着潮砥人,这是乌江对潮砥人的又一次恩赐。

大自然的美妙就在于它创造了无数神奇,留下我们想象的广阔空间。

乌江石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在于乌江奇石“形、纹、色、质、意”俱佳,具备了赏石的几大要素,其形类人象物,自然天成;其纹变化多端,舒卷有致;其色古朴典雅,悦目赏心;其质坚硬细腻,爽滑圆润;其意含蓄幽雅,韵味深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乌江沙沱电站的开工建设,随着截流蓄水时间的逼近,乌江奇石将全部被淹没在库区水中,成为一种不可再得资源,乌江奇石无疑成为大自然在潮砥的最后绝唱。

乌江石